安徽省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試點發展 項目圍繞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聚焦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上云、工業大數據、工業電子商務等方向,遴選一批試點企業,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業態和新模式,增強制造業轉型升級新動能,促進我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1、結合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落實增值稅優惠政策,支持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另外還有金融支持、人才支持和用地用房保障等。
2、項目審核通過會給予資金獎勵,各市金額不等 (以下僅供參考,具體以當年公告政策為準):
對新認定的國家級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項目,給予企業100萬元一次性獎勵;
對新認定的省級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示范)企業,給予企業50萬元一次性獎勵。
圍繞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聚焦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重點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信息物理系統(CPS)、工業互聯網大數據應用服務、工業電子商務、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等方向(詳見附件 1),遴選一批試點示范項目,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業態和新模式,增強制造業轉型升級新動能。
(一)項目申報主體包括制造企業、信息技術企業、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科研院所或其聯合體。申報主體應具有較好的經濟實力、技術研發和融合創新能力。其中,制造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較高,具有較好的互聯網應用、系統集成應用條件;信息技術企業、互聯網企業和科研院所具有規模化應用的產品方案和為制造企業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經驗。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方向申報主體須為在安徽境內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機構,包括中德兩國的制造企業、信息技術企業、科研院所、工業園區或其聯合體等。
(二)2019年的試點示范內容包括6 類17項,每個申報主體只能申報一個項目,每個申報項目所涉及的試點示范方向不超過2 類。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方向不接收僅購買產品但未進行技術轉化吸收的項目。
(三)試點示范項目由各市經信局負責推薦,各市推薦的試點示范項目總數原則不超過3個。相關方向已獲得工業和信息化部試點示范的項目不得重復申報。省直管縣試點示范項目由所在市經信局一并推薦上報。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組織對試點示范申報書進行評審,遴選認定符合要求的項目開展試點示范。試點示范期為 2年。
一般在下半年,10月左右
1、申請企業基本情況(企業發展歷程、主營業務,兩化融合等方面基本情況) ;
2、試點工作簡述(試點工作創新性、示范性和可推廣性進行描述) ;
3、關于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實施情況和實施目標等 ;
4、目前開展制造業和互聯網融合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產生的實際效益、知識產權和推廣效益等) ;
5、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下一步工作計劃、預期目標和進度安排 ;
6、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項目開展的效益分析、風險分析和成長性分析 ;
7、企業紙質榮譽、知識產權證明材料和企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報告。
1 、 關于試點方向的確定:政策文件中給出 4大類和 10個試點方向,企業可以根據企業自身條件選擇最適合的方向,或者項目工程師幫助選擇。
工業互聯網平臺:①平臺建設。②工業APP 。
企業上云:③業務上云。④設備上云。⑤能力上云。
工業大數據:⑥數據采集與傳輸。⑦數據營銷。⑧數據挖掘。
工業電子商務:⑨大企業集采集銷。⑩工業電子商務服務平臺。
2、試點方向需圍繞企業主營業務貼合度較高,方向個數不宜多,一個就行。
3、制造企業已完成兩化融合貫標或正在進行兩化融合貫標是的企業優先推薦,原則上兩化融合評分需在60分以上,等級在集成提升階段以上;信息技術企業、
互聯網企業和科研院所應具有規模化應用的產品方案和為制造企業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經驗。
4、由于項目是由各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推薦,推薦數量各市原則上不超過5家,直管縣不超過2家,因此需要提前溝通推薦事宜。
5、已列為工業和信息化部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項目的企業不再申報。
(一)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示范
鼓勵兩化融合管理體系達標企業總結提煉貫標成果,按照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的導向、原則和要求,系統開展戰略轉型、管理變革、流程優化、技術創新和數據開發利用,構建完善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能力體系。
1. 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創新與服務的新型能力建設。鼓勵企業開展以產品協同研制、可追溯、遠程維護保養為代表的產品生命周期創新與服務,重點關注產品全生命周期研發、設計、制造以及服務等活動的數字化和集成互聯,包括但不限于基于用戶需求的數字化快速定制研發,產品研發、工藝設計、生產制造一體化,眾包研發,產品追溯與服務、以及基于智能裝備產品的在線遠程診斷、預警與維護等。
2. 面向供應鏈管控與服務的新型能力建設。鼓勵企業開展以集中采購、智能物流、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供應鏈管控與服務,重點關注采購、物流、生產制造、銷售等供應鏈運營活動的數字化和集成互聯,包括但不限于基于信息網絡的大宗物資集中采購,基于物聯網的智能物流管理,基于互聯網的用戶實時互動與敏捷服務,客戶訂單快速響應與交付,以及基于互聯網金融平臺的供應鏈融資租賃等。
3. 面向現代化生產制造與運營管理的新型能力建設。鼓勵企業開展以智能工廠、精細管理、智能決策為代表的現代生產制造與運營管理,重點關注工業裝備和基礎設施、制造過程、生產經營管理等活動的數字化和集成互聯,包括但不限于裝備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生產過程信息化,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經營管理與生產過程控制集成,數據驅動的精益生產、敏捷制造、精細管理和智能決策等。
4. 面向數字孿生的數據管理能力建設。鼓勵企業開展以數據資源集中治理、數據模型開發部署等代表的數據管理與應用,重點關注企業基礎數據管理機制建設以及數字孿生系統建設,包括但不限于業務數據自動采集、集中存儲、標準化及分級分類管理,基于數據的創新研發、精益制造、精準決策和質量管理等。
(二)重點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試點示范
鼓勵制造企業、信息技術企業、互聯網企業,建設面向重點離散行業或流程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開發和推廣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解決方案,切實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
5. 離散行業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
聚焦航空航天、船舶、工程機械、家電、汽車、電子等離散行業,鼓勵制造企業、信息技術企業、互聯網企業等建設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基于平臺打造設計制造協同、生產管理優化、設備健康管理、產品增值服務、制造能力交易等解決方案,推動行業內企業核心業務和關鍵設備上云上平臺,提升企業生產制造全過程、全產業鏈的精準化、柔性化、敏捷化水平。
6. 流程行業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
聚焦鋼鐵、冶金、石化、能源等流程行業,鼓勵制造企業、信息技術企業、互聯網企業等建設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基于平臺打造生產過程狀態監測、故障診斷、預測預警、工藝優化、質量控制、節能減排等解決方案,推動行業內企業核心業務和關鍵設備上云上平臺,實現生產過程的集約高效、動態優化、安全可靠和綠色低碳。
(三)信息物理系統(CPS)試點示范
鼓勵制造企業聯合系統集成企業、研究院所加快面向信息物理系統共性技術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研發,開展行業應用試點示范。
7.信息物理系統共性技術研發。鼓勵科研院所、解決方案供應商圍繞協議解析與轉換、邊緣智能、數字孿生、工業軟件應用、智能控制等,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究以及產品研發,推動技術創新研發與跨界集成應用。
8. 信息物理系統行業應用。在鋼鐵、電子、裝備制造等行業開展信息物理系統示范應用,探索產品及生產過程虛擬仿真、研發制造一體化、企業資源管理與制造執行系統集成、產品和設備的智能維護等應用模式,打造信息物理系統行業應用生態體系。
(四)工業互聯網大數據應用服務試點示范
引導制造企業探索基于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的應用服務新模式,培育數據驅動型企業,共同構建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管理、服務和安全體系。
9. 生產過程管理。推動能源、衛星、建筑等行業開展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探索基于大數據的產品質量管理、預測性維護等應用模式,提升產業鏈價值。
10. 大數據精準營銷。推動家電、電子等行業開展大數據精準營銷,探索數據驅動的用戶畫像、需求預判、產品定制、廣告精準投放等新模式,提升企業敏捷服務和精準服務水平。
11. 精細化能源管理。推動高耗能行業開展基于大數據的能源管理,探索節能診斷及預測、能源需求智能化響應等合同能源管理服務模式,加強能源需求側管理,實現能源動態分析及精確調度。
(五)工業電子商務試點示范
鼓勵制造業骨干企業、電子商務平臺服務企業建設工業電子商務平臺,深化重點行業電子商務應用,創新應用和商業服務模式。
12. 大企業集采集銷平臺服務轉型。引導大企業集采集銷平臺向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轉型,實現認證、檢測、渠道、技術、信用等資源和能力的開放,面向行業用戶的采購銷售需求提供在線交易、支付結算、物流配送、信息技術等服務,提高行業整體采購銷售數字化、網絡化、集約化水平。
13. 工業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鼓勵發展面向重點行業的垂直工業電子商務服務平臺、服務于全球供應鏈協同的跨境工業電子商務平臺和綜合性工業電子商務平臺,探索建立集網上交易、加工配送、大數據分析等于一體的工業電子商務綜合服務體系,提供一體化、精細化和專業化的電子商務服務。
(六)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范
14. 產業合作。支持兩國企業、行業協會和科研院所圍繞增材制造、機器人、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等行業開展合作,提升智能制造解決方案能力,支持兩國企業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實現互利多贏。
15. 標準化合作。支持兩國企業和機構圍繞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車聯網、云計算等領域,開展標準研制、測試床搭建、標準互認、技術路線圖制定等合作,推動智能制造標準體系互聯互通,聯合申請國際標準。
16. 人才培養合作。支持兩國高校、職業技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和企業圍繞高級人才培養、職業技工培訓、人才培訓中心聯合建設、校企合作平臺搭建等方面開展合作,提升中高級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職業技工的智能制造技術和管理能力。
17. 示范園區合作。優先在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中選取入駐德企較多、德資比重較高、基礎硬件設施較好、公共服務較完善、合作前景廣闊的產業園區作為示范園區,培育完整的智能制造產業生態,發揮示范園區帶動作用和地區輻射作用。